恬静淡泊,唐代后期敦煌壁画中的山水
在敦煌石窟壁画中,除了有丰富的佛像画、经变画、故事画及装饰图案以外,还保存有绚丽多姿的山水画。这些数量可观的山水画,展示出一部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系统的中国山水画史。
经过盛唐的发展和完善,山水画在中唐以后更加丰富了,这个时代的每个洞窟几乎都画有山水景物,能够表现山水的地方画家都尽量画出相应的山水。尽管山水仍然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在佛教石窟里始终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但这一时期山水画大量普及,已经成为壁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盛唐时期取得很高成就的全景式青绿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水墨画技法传入了敦煌,给壁画中的山水画艺术带来了新的气息。这些具有水墨画特征的山水画为我们探索唐代水墨山水画技法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唐代后期山水画描绘较多,且有特色的洞窟有第112窟、第154窟、第468窟、第361窟、第369窟、第85窟、第9窟等。
第369窟南壁东侧经变画中,把中央空出来,表现平缓的原野和丘陵,两侧分别画出山崖,形成平远的景色。
比起唐前期的山水画来,那种鲜艳的青绿颜色用得较少,大多仅用赭色染出;线描也用极淡的色彩勾出,以致在很多地方如果不仔细看,往往看不出轮廓线。这是唐代后期山水画的一个倾向。
第231窟北壁的山水画也是这样。在北壁弥勒经变的上部两侧,分别画出山水景物。右侧是一组高耸的岩崖,在两道峭壁之间,有一条河水曲折地流出,近处的河道越来越宽,山脚下绘出修行的草庐。靠近中部的山,阳面是一个缓坡,有几只鹿悠闲地吃草,上部的远山也烘托出辽远的效果。左侧的山峦较平缓,通过河流的曲折线条表现出苍茫的原野,远景中也有几只鹿。对于远景的处理,加强了写实性,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第231窟表现出安详而宁静的风格。同窟南壁的法华经变及西壁的文殊变、普贤变中都画出了山水画。如文殊变中的山水在文殊菩萨的身后,远方耸立着几座峻峭的山峰,山的峰顶都比较尖,在山峰的顶部以石青色晕染,山峰之间还有白云缭绕。近处的原野上画出树丛,色彩明快。把平远与深远的景色结合起来,富有真实感。
中唐以后,壁画的色彩趋向于简淡,但进入晚唐以后,青绿重色再一次受到重视。尽管如此,色彩简淡的倾向似乎是难以阻挡的潮流。
同样是青绿山水画,唐前期那种色彩丰富而绚丽的风格、山势雄浑的境界不复出现。如第9窟的壁画中,在窟顶经变中也画出了连绵的山峦,但山峰与山峰之间的联系显得不太自然,由远景山峰到近景平地间也缺乏一个有机的过渡。但峰峦显得坚硬,近景岩石的表现加强了,这是新的倾向。
中唐第112窟是一个小型洞窟,在南北两壁各画出了两铺经变,北壁的报恩经变和南壁的金刚经变都画出了山水画。报恩经变上部画的是“论议品”,即鹿母夫人的故事。左侧画出一座山,山中有一大石窟,窟中一人在修行,窟外一鹿正在饮水。右侧也画出石窟内一人修行,窟外一女子行走,身后有很多莲花,前面有一王者正骑马经过。画家着意刻画了山崖和岩石,体现出一种幽静的气氛。
这里的山水则是全新的样式,山头几乎都是尖锐的角形,轮廓线转折强烈,似乎要表现岩石的特征;颜色也极为清淡,仅用少量的石绿。值得注意的是,在墨线勾勒之后,又用淡墨渲染,这样的方法是水墨画的特征。
第154窟也有同样的表现。该窟东壁门北侧的金刚经变及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山水都以水墨画出,虽然也用石绿染出,但颜色并没有遮盖墨线。这种特征在中唐的代表窟——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文章摘编自《敦煌艺术》
今日推荐图书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5325-2
定价:58.00元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定价:696.00元
《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
赵声良 著
《绿洲上的乐舞》
《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
王睿颖 著
往期回顾
元宵节,灯火舞韵月下逢
癸卯兔年,藻井里遇兔呈祥
《河西走廊》,带您穿越千年的星河灿烂
往事并不如烟,一位敦煌学者的异国求学之旅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